公司新聞About Us
首頁 >公司新聞包裝印刷品:品質量管理的重要性
發布:admin 瀏覽:2337次
印品質量管理已不是什么新鮮話題,大家對此的討論很多,從全面質量管理到預防質量管理,再到全員質量管理等不一而足。但是,這些討論更多是關注于完成生產的印品質量或是生產過程中的印品質量監控,殊不知,這些只能起到亡“羊”補牢或是提前布置好“羊”圈以防“狼”入侵的作用,都以預防為主。
其實,我們還可以通過對日常生產中相應數據的監控,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質量控制方案,變被動為主動,提高“羊”自身的本領,使其自身具備防范“狼”攻擊的性能。換句話說,就是將質量控制變為定量生產,減少生產動作,或者將生產動作形成定式,以避免生產過程中的波動,成為具有質量保障的生產模式。
那么,這種生產模式該如何開展?
積累數據
印品往往是遵循一定的規律、按照一定的要求完成生產的,各種印刷方式雖然存在一定差異,但都是圍繞著油墨消耗、相關輔料消耗等來展開。
由于膠印是執行起來最復雜的印刷過程,這里就以膠印為例進行分析。
眾所周知,普通的膠印方式需遵循水墨平衡原理,這樣一來,印刷過程中不同合格印品的單位油墨消耗量、潤版液等輔料的消耗量就成為數據采集的一項重點,同時還要關注各色組印刷的水量、墨量等數據。
此外,環境的溫濕度也需要進行密切關注,充分記錄不同產品在印刷過程中需調整的最終溫度、濕度(溫濕度的調節要兼顧不同季節的差異)。溫濕度的控制很重要,它不僅會影響到印刷過程是否能正常執行,還可能會左右后道加工的正常與否,甚至影響到成品率。通過對環境溫濕度的合理監控、匹配,可以保證印刷、后續加工的順暢,從而降低因加工環境異常造成的質量損耗。
除了關注并記錄分析日常生產中必不可少的數據,企業還需針對承印材料進行數據整理。
比如需要記錄紙張的光澤度、平滑度等指標。因為這些指標會直接影響到批次產品的單位油墨消耗量是否一致,只有當光澤度、平滑度相近的紙張在印刷同等量的油墨時,才能保證批次產品的色相的一致性。另外,油墨的批次色相是否相近,也會關聯到油墨配方是否能保持一致以及油墨的消耗量。
因此,當相應原材料的指標基本一致時,生產者就可以將之前同類產品的相關生產數據及時調出來,以保證產品墨色的一致,降低因油墨顏色等方面因素引起的質量損耗,盡力實現數據化生產。
對印刷過程中重要數據的積累、分析,有利于保持生產過程中印品質量的穩定性,減少換單時間,這就是數據積累形成的數據化質量管理,其對穩定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優化生產工序
印刷及后道加工擁有眾多工序,但不同工序的重要性也是有差異的,如何甄別這些工序的重要性而后有針對性地加以刪減,這里就要提到精細生產。
精細生產,就是要仔細分析各工序,刪除不必要的工序,歸并可以合并的工序,去除不必要的動作,以最優化的工序、動作進行生產。
以筆者所在的公司情況為例。以往印刷的半成品標簽,得經過查數、裁切、揀活、打包等多個加工環節,期間很容易造成浪費,如果有些問題產品不能被及時檢出,會造成后期大規模返工。
后來,我們對相關工序間的銜接進行了調整,在此基礎上形成班組化流水線生產模式,將以往看似互不關聯的幾個環節平行于整條流水線進行操作。
具體來說,將查數環節前移并與裁切環節保持同步,查驗后,經過自動計數后的產品直接放置于切紙機上進行裁切加工,裁切后的半成品隨之轉至成品檢驗環節,檢驗合格的商標經過打捆后馬上轉入下道包裝環節。這樣一來,不僅節省了撿活的工序,而且能保證問題產品在第一時間被發現,并能及時挑揀,合格成品率得到大幅提高,同時因多道環節倒手造成的損耗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降低,成品大規模返工次數也大幅降低,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關注細節
所謂細節決定成敗,日常質量管理中更要關注細節。只有關注生產過程中的細節,才能找出影響生產的原因并予以解決。
以筆者所在的公司情況為例。這些年來,生產線上的凹印單元始終在與油墨“較勁”。2003年,公司剛上馬凹印單元,便取締了傳統苯溶性油墨,轉而采用溶劑型油墨,近兩年,又開始采用醇-水體系油墨。相對來說,凹印工藝雖然更加環保了,但有一個細節引起了工作人員的關注,大家發現凹印純鋁箔材料,如果使用醇-水體系油墨,后續加工就容易出現問題,比如在模切環節出現過費刀等現象。
為此,我們開展了一些試驗,將半成品密封于烘箱內,在80℃條件下進行烘烤,結果發現產品之間存在著粘連現象(“假干”現象),這是因為溶劑揮發不力,造成印品不能在短時間內徹底干燥。
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緊接著我們聯系了油墨廠與制版公司,經過溝通與協商,確定了最終的解決方案:對傳統印版進行淺雕處理。后經測算,這種方式不僅讓產品加工穩定性得到了有效保障,而且溶劑量與油墨消耗量也有了很大程度地降低,節約幅度達到15%以上。
說完前面幾點,這里就要提到實施。實施其實是上述幾點的總結與擴展,且這幾點順序不分先后。通過關注細節,發現工序的繁瑣之處,記錄、分析、積累相關生產數據,整合手頭資料,從而形成一套體系并運用于生產之中,在生產中繼續關注細節,再運用數據,并對工序間的匹配加以論證,之后將各項工作反復進行PDCA(Plan、Do、Check、Action的簡稱)循環,最終形成一套完善的生產運行質量保障體系。
我們可以將如上所述總結為“精細化質量、數據化質量管理”,這二者并列存在,推廣起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皩嵤笨梢哉f是這一管理方式中的重要一環,需要我們密切關注,具體的實施更需要廣大管理者、質量控制人員、生產人員共同協作,耐得住寂寞、挺得住論證,最終使得這種先進的質量管理方式在真正意義上得到推廣。